45、師說

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,終不解矣。

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、無賤、無長、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

 

是故,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

 

師說是論述從師求學的道理,韓愈因見到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風氣,讀書人不懂得尊師,百工之人反而保留對老師的敬重。乃反復闡述從師的重要性,提出了無貴無賤、無長無少,只要道之所存,就可以為師的觀點。

 

韓愈對於師道的淪喪,時俗的錯誤,覺得很感慨,就寫了這篇文章,說明為學一定要有老師的道理,闡發學必有師,更應尊師重道。師是人類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更提倡有聞道於先,有專長的人,就可以為人師。不論貴賤老少,都要有不恥下問,教學相長的學習精神,這與孔子說的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」的義意相通。

 

但是孔孟時代傳道,授業的目的是講求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。自隋代開始,歷經唐、宋、元各朝的發展,乃成為國家取士用人的途徑,只要熟讀詩書,就可以達到做官的目的。有人形容科舉是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間煉獄。清廷在光緒31年頒布了開辦學堂,停止了科舉,於是上一年的「甲辰正科」成為科舉制度的絕響。

 

明朝的王世貞也寫過一篇「師說」他說:「天下有道而師者,有業而師者,有利而師者。」每一個人從師學習的目的都不一樣,你是要學「道」?要學一技之長的生活技能?還是想學發財的方法?反觀老師,你是要做一個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的老師?是教學生一技之長的老師?還是教學生致富之路的老師?雖都是老師,都是學生,其間是有很大的差別的。

 

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。」

 

這幾句話,解開了老師、學生的心結。因為做老師的,在學生和一般人的心目中,好像應該什麼都會似的。當老師的,遇到不會解答的問題時,學生就會覺得,老師也沒多了不起,還不是不會!老師自己更是羞澀得無地自容。其實在很多方面,學生懂得的不比老師少。韓愈這句話,還真是能「解人之惑」呢!

 

傳道:道,事物當然之理,修己治人之方。   受業:受,授之意,授詩書六藝之業。

解惑:解「道」、「業」二者之疑惑。         庸:豈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