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、元末治河與變鈔導致民變→朱元璋建立明朝

17、元末治河與變鈔導致民變→朱元璋建明朝

元朝末期,官員貪污日盛,朝政腐敗。蒙古貴族有糜爛之像,亟需金錢,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「至正寶鈔」並大量印製,導致金融紊亂,並飽受嚴重的通貨膨脹,民不聊生。復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。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,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,被苛扣口糧,民間愈發怨懟。於是,「治河」和「變鈔」就成為民變爆發的導火線。

朱元璋揭竿起義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我國北方和南方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、起義軍頭裹紅巾,稱為紅巾軍。是元朝末年起來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。最後皇覺寺小和尚朱元璋揭竿起事,率兵攻入南京應天府。後得知民間有「三分天下諸葛亮,一統江山劉伯溫」的說法後,請出了隱居鄉間的劉伯溫。伯溫出山後。以「帝師」、「王佐」的身份,為朱元璋訂了西平陳友諒,東征滅張士誠而後一統大業的戰略。1368年,朱元璋於金陵即皇帝位,開啟300年的明朝。

明朝建立後,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,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,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,懲治貪污的官吏,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,史稱「洪武之治」,並大封功臣。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,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,恐其居功枉法,圖謀不軌,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。

靖難之變…朱棣篡位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明高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最有才華,能力不亞於乃父,但不是皇后所生,未能接位,才有「靖難之變」。燕王朱棣用「清君側,靖內難」做藉口起兵發動政變。朱棣篡奪了明惠帝的皇位,是為明成祖,改元永樂。

朱棣稱帝之後,採取了一系列措施,主張「用法當以寬;待人當以誠」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了繁榮輝煌時期,史學家認為明成祖永樂年間之政績足以媲美漢、唐盛世。漢武帝以「通西域」而著稱,唐太宗因貞觀之治而聞名,明成祖以「下西洋」而傳世。

方孝孺與滅十族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方孝孺爲惠帝文學博士。明成祖奪得皇位,企圖使篡位合法化,即召方起草詔書,方拒不草詔。明成祖就恫嚇說「獨不畏九族乎?」方厲聲回答「便十族,奈我何?」明成祖還要他草詔。方則取筆大書「燕賊篡位」四個大字。明成祖大怒,將其九族親屬全部拉到方面前一一斬殺。方始終不屈。明成祖又命武士挾其嘴唇兩頰到兩耳,剔其舌頭,方則含血噴明成祖。明成祖怒不可遏,下令殺之,碎屍於市。九族誅完,又把方的朋友、門生並爲一族來斬殺。此一獄,被害者達873人。永樂大鐘是作爲明成祖的贖罪祭品而鑄造的。

一、鄭和下西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永樂三年(1405年),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,帶著「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」、「示中國富強」的目的,揚帆南下。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,先後七次出海遠航,經過三十多個國家,最遠曾達非洲東岸、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。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、美洲和紐西蘭。1430年,鄭和率領二萬七千餘官兵,駕駛寶船61艘第七次下西洋,返航途中,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(1433年)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,前後歷經二十八年。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。可見中國航海事業之進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二、永樂大典:

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,全書22,937卷,11,095冊,約3.7億字。《永樂大典》屢遭浩劫,大多亡於戰火,今存不到800卷。《大英百科全書》稱之為「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」,保存了十四世紀以前的中國歷史、地理、文學藝術、哲學宗教等八千多種典籍。

明成祖編纂《永樂大典》,代表「盛世修書」的傳統,如宋代修《太平御覽》、清代乾隆時修《四庫全書》,是為一個時代「文治」之象徵。至乾隆時,菁華盡入《四庫全書》,所餘以為糟粕,遂散失不傳。

永樂大典主編者是解縉,曾題詩勸帝,成祖從來不喜歡太子,太子被打發住在南京,他提詩云:

「虎為百獸尊,誰敢觸其怒?唯有父子情,一步一回顧。」成祖見詩後受到了感動,當天派人把太子接回到宮中。父子重歸於好。

中國歷史上遭到亡國的國君,通常都是荒廢朝政,以致引來民怨導致國家被滅亡,但明崇禎皇帝十七歲即位,消滅了魏忠賢的勢力,而他在位期間一直都勤於朝政、節儉自律、不沉溺於酒色,不玩物、不喪志,崇禎並不是昏庸無道之君,是大臣的黨爭與矇蔽害了崇禎皇帝,但在百廢待舉,國家存亡之秋,這些美德不足「救亡圖存」,崇禎皇帝,誤殺忠良袁崇煥,這個識人不明,用人不當的缺點,終導致亡國,自縊於煤山。臨死前他在衣服上寫下遺詔:「因失江山,無面目見祖宗於天上,不敢終於正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