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、太爺爺的故事

十二、太爺爺的故事

八十餘座上好木質的棺材,每座棺材裡面都睡著一位去世多年的老爺或夫人。

民國初年的某一天,在河北省豐潤縣的一個超大廣場上,這八十座棺材整齊地排列著,這裡將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集團殯葬儀式。

當時中國的階級社會中,厚葬蔚然成風,中國自古講孝道,認為,生要事之以禮,死要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一般小康之家,對死者,尤其是父母,必須隆喪厚葬, 賣田地,賣家產,散盡家中財物,辦一場風風光光的葬禮,是常見的事。如不這樣做,左右鄰居的指責,社會輿論的批評,不孝之名,誰也承擔不起。

加以土葬過程之繁雜,禮俗細節之多,耗時又耗財。不是家家負擔得起的,因此有些家庭,買了上好的棺木,入殮後就停放在家中,一放就是數年。

豐潤縣新到任的縣長,高茂縱先生,山東濰縣人,民前四十年生,是滿清最後一屆的舉人,與于右任先生為同科舉人。高先生曾歷任河北省七個縣的縣長,滿清時當地人是不能在當地任父母官的,所以高先生在外地的時間遠比在自己家鄉的時間長。

當他初到豐潤縣,就到各地巡視,也拜訪當地一些士伸以了解當地的情形,他發現這個縣裡有一個非常不尋常的現象,就是有太多的家庭裡,都停放了一座未下葬的 棺材,有這麼的人不能入土為安,這絕非常態。究其原因,乃因為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,1912年滿清王朝滅亡,建立了中華民國,但建國之 初,政局動蕩,百廢待舉,經濟尤為蕭條,多半家庭,沒有能力為逝去的先人舉辦一個風光的葬禮,先人的遺體也就擱置下來了。

高縣長終於明白了原委,但要如何恊助百姓們解決這問題呢?高縣長思索終日,認為這不僅是個社會問題,更重要的是觀念問題,百姓們都把厚葬與孝道聯成一體, 為了打破這種觀念,高縣長乃召集各喪家共同商討。他先肯定豐潤百姓們重孝道的文化傳統,厚養先人大家都做得很好,如今大家在為不能做到厚葬而自責。高縣長 認為真正的孝順,我們要教育後輩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盡力俸養好老人的生活,使其快快樂樂的頤養天年,而在老人過世時,喪事不妨從簡,真正做到「厚養、薄 葬」,這樣才有益於社會,有勵於生者,有安於死者。乃有了集體舉辦出殯儀式的思考。並提出了具體的作法。

縣府願意負擔全部的費用,為鄉親父老舉辦一次集體殯葬儀式,只要你們提出要怎麼做,縣府願意一切遵照你們的要求來辦,你們喪家可以共同研究。願意接受我的 建儀的,在一週內到縣府登記。結果,就如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,史無前例的集體殯葬儀式就展現了。那真是集肅穆、隆重、莊嚴、排場……於一體。一應行禮如儀 後,各家移靈至各家靈墓安葬,完成了這歷史的一刻。百姓們莫不心存感謝,高縣長離開到另一個縣任職時,百姓們還送了一把「萬民傘」。

高震東先生2005年過世的一百一十五歲的母親,也就是那時的縣長夫人,對先夫的這種做法欽佩不已。所以常常會和家人談起這件事,也曾明確的交待,自己過 世時,切不可把錢化在習俗的繁文縟節上,那是沒有意義的。所以高震東對母喪的處理,一則為遵循母訓,於兩天之內,安葬妥貼,沒有驚擾各位好友。事後登一則 啟事,說明原委。更深的意義是懷念父親一生的所作所為,曾歷任河北七個縣的縣長,但死後身無分文,無力下葬,還是有賴於于右任先生等友好恊助,葬於重慶金 剛坡。兩岸相通後,高震東曾到重慶尋找父墳,但已找不到了,因為地形地貌都改變了。對父親的懷念只得永留在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