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2、人性與獸性

60、人性與獸性:

 

性者,就是與生具來的本質。人與獸都有各種不同的「性」,如性能、性格、性質、性別等等。但基本上人也是一種動物,是高等動物,是萬物之靈。人與獸既然都是動物,一定有他的相同之點和相異之處,現在就以這兩點加以闡述。

 

人與獸的共性:就是「人與獸」與生具來相同的本質。

 

一、好逸惡勞: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。

二、貪生怕死:遇到危難,都有趨吉避凶的本能,這是不需思考的一種能力。

三、貪心不足:欲望無限,永無止境,直到欲望淹沒了自己,絕不罷休。

四、惡(音務)(音餓)臭,好(音號)好色:厭惡臭味,喜好美好的東西。

 

人與獸的殊性:人與獸最大不同之處,就是人有獸性,但獸沒有人性。

 

孟子曰:「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

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;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」

而四端中的「端」 是一個始點,需要靠後天去培養、實踐的。禮的表現是

最外在的規範。

孟子又曰:「人之異於禽獸者,幾稀矣!」這「稀」,就是「人性」一個人沒了人性,

就與禽獸無異。

 

人性與獸性的比率:     

 

人性多於獸性 ─ 好人;獸性多於人性 ─ 壞人。

人性獸性各半 ─ 普通人。只有獸性沒有人性 ─ 畜牲、獸類。 

    只有人性沒有獸性 ─ 聖人。

 

教育的意義:

一、發揚人性,壓仰獸性:惻隱之心,差惡之心,辭讓之心,是非之心,這是很高貴的人性,是美德。美德與本能是不一樣的,本能是不學而能的,所謂的種種獸性,就是一種本能,是一種自然反應。而美德,是須要培養的,是一種知易行難的事。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,但社會上有多少違背孝道的人!有多少好吃懶做,貪圖享受,貪贓枉法之徒,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對的,但還是趨之若騖的去追求。所以教育主要的是,要發揚人性,同時要抑制獸性。

二、昇華獸性:獸性不全是壞的,只要能順其性,善加誘導,同樣可以發揚它的功能。好逸惡勞的懶人最可能成為發明家,很多替代人們工作的工具,就因為他想偷懶而發明的。又如醫藥,尤其是特效藥之類的不也是人類貪生怕死才不斷有新藥品發明嗎!至於貪心不足,惡惡臭,好好色,都可以善用教育的力量,使之轉變為有利於人類的生計。